“技工荒”与“就业难”如何破解?
高水平技术人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,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,对于高级技工的渴求日益迫切。但在现实中,高级技工缺口却高达千万人。一方面是大量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岗难求,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技术工人求贤若渴,结构性用工荒越发突出。而缓解技工荒需教育先行。
4月7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与世界技能组织主席会见时指出,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过程中,要大力提倡“工匠精神”,努力培养数量更多、素质更高、结构更合理、就业创业能力更强的技能人才。
2016年全国人代会上,李克强总理在强调“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”应抓好的三方面重点工作时提到工匠精神,即“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。“工匠精神”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,也点燃了人们关注周围优秀技能人才的热情。
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厚植工匠文化,恪尽职业操守,崇尚精益求精,培育众多“中国工匠”,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“中国品牌”,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。这是“工匠精神”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“如今的大学教育和工厂里的实践操作差距很大,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,富士康招了很多大学生,可都不愿意到基层流水线工作,政府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鼓励大学生下基层?”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兼总裁郭台铭提出疑问,同时也反映出当下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普遍面临的“技工荒”难题。
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期发布2017年人才蓝皮书《中国人才发展报告(NO.4)》,报告显示,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。一方面是大量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岗难求,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技术工人求贤若渴,结构性用工荒越发突出。
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说,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,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。在日本,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%,德国达到50%,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%左右,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。他认为,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,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、打造更多“大国工匠”已是当务之急。
有媒体记者在多地基层调研发现,“技工荒”的情形普遍存在。在四川,省人社厅统计显示,全省技能人才总量680万,其中高技能人才100余万,现代制造业等领域高端领军技能人才稀缺;在浙江,杭州市工商联2016年针对全市建筑业、传统制造业等上百家企业的调研显示,有71.43%的企业反映中高级技术工人短缺,低技能劳动力过剩;在辽宁,据劳动力市场信息反馈,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供求比例已经达到1:10左右。
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分析,2017年,我国进入市场的新增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,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,加上化解产能过剩、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,就业压力依然很大。在这一过程中,人力资源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匹配、就业人员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不适应等结构性矛盾也更加突出,“技工荒”正是表现之一。
我国目前高级技工严重缺乏,这已不是媒体第一次报道了,不少有识之士早已察觉“大国工匠”对国家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。然而,面对高级技工被贴上的“蓝领”标签,绝大多数人都把当“技工”作为一种无奈选择。人们普遍认为,技工就是工人,无论再“高级”都是工人。而工人就是“手工劳动者”,挣钱少不说,还不大受尊重,社会地位较低。如此,“技工”这一职业怎么吸引更多人?
很多人都把当技工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。要从根本上破解“技工荒”,必须改变陈旧的人才观。受传统观念影响,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对职业技术教育存在歧视,认为打扮得光鲜亮丽,坐在写字楼工作才是体面的生活,因此宁可挤普通高校这条独木桥,也不愿意选择读技校从事技工职业。倡导“工匠精神”,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。
有网友认为人力资源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严重不匹配,就业人员能力与岗位要求不适应,是造成“技工荒”的症结。技工短缺背后的真实原因,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和就业市场在设计、构建、政策等方面出现偏差,太过于重视理论上的研究,却轻视实践性劳动。沈阳市孙进技工学校在人才培养战略上则侧重实践教学,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,每天有大量实习课程,学校拥有大型汽车检测维修基地、汽车电控检测实训基地、北汽新能源实训基地、高级焊接实训基地、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、数控加工中心、烹饪实训基地、中西式面点实训基地、形象设计实训基地、计算机广场等,基地实习设备首屈一指,保证了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。
时下的中国制造,可以让高铁飞驰、蛟龙入海、玉兔登月,看似制造能力突出,为何依然存在技工荒的现象?说白了还是技工人才培养机制上出了问题。目前,不少人仍对技工教育有偏见,认为成绩差才去读技工院校,上重点大学才有前途。
世界经济的竞争,根本上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。在这场竞争中,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,也需要一流的工匠。因此,发展技工教育和发展一流的高等教育同样重要,都关乎国家命运。
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,结合民办职业教育的实际,我们提出了三大主线即技能、技工、高职教育;四大主题即生源、安全、教学质量和就业。创新了“依法治校、教育引导、亲情关怀”的办学方针;建立了严抓教学质量、严抓纪律、严抓卫生的“三严”管理模式;形成了围绕学员学会做文章,围绕学员满意做文章,围绕学员毕业就能就业创业做文章的“三围绕”教学主张;独创了“两实、两创”教学理念:“两实”就是追求实际、注重实效,加强实习教学,加大学员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;“两创”就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创新思维,根据学生将来要成为民营经济主要力量的特点和创业需要,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新思维。独创了“6+3+1”育人模式即6分实践、3分理论、1分职业道德和素质培养。在用理论联系实践武装学生头脑的基础上,更加注意学生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,以及“技能十变” 办学模式:即校长变厂长、学校变市场、课堂变车间、老师变师傅、学生变徒弟、课桌变平台、课本变工具、黑板变图纸、招生变招工、学历变技能。使学生迅速学会一技之长。